自然生物多樣性對企業永續影響 BCSD莫冬立談風險與機會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莫冬立秘書長以「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對企業的影響與機會」為題,與學員分享國際自然正成長之倡議趨勢如何影響企業並帶來轉型契機。
為因應全球生態環境快速變遷及永續發展壓力日增,企業亟需重新審視生物多樣性自然環境與循環經濟的關係。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臺灣碳權交易所與臺灣證券交易所再度攜手,共同舉辦 2025 年「淨零碳管理」系列推廣課程,倡論「自然與生物多樣性」、「企業ESG自評工具」與「循環經濟及綠色轉型」三大主題。首場課程重磅邀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 Taiwan)秘書長莫冬立擔任主講人,以「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對企業的影響與機會」為講題,深入剖析企業在永續轉型中所面臨的風險與潛在商機,吸引眾多產業界與學術界人士出席。

(左)中山大學碳權中心「淨零碳管理系列」首發課程邀請莫秘書長蒞臨演講,碳權中心主任蔡宏正教授開場致詞,分享辦理此課程主題呼應國際自然正成長之倡議趨勢。
(右)莫秘書長以「甜甜圈經濟學」的概念,指出人類經濟發展應在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才得以永續發展。
莫冬立指出,當全球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逐漸喪失退化之際,不僅威脅人類生活福祉,亦影響企業的風險管理策略與永續營運。目前全球總國內生產毛額(GDP)有超過 44 兆以上的經濟價值創造,是仰賴生態系統服務的供給、調節、文化與支持。然而在氣候變遷、淡水資源短缺與汙染、海洋酸化、陸域土地退化與利用開發、原生物種消失與外來種入侵等自然損失之壓力下,衝擊企業的供應鏈、營運成本與品牌聲譽,讓企業的附加價值毛額(Gross value added)曝露在自然的風險比例增加。他強調,「退化中的生態系統,是無法支撐一個淨零世界。生物多樣性不再只是自然環境保護議題,而是企業現今在風險管理中,亟需採取緊急行動規劃策略,以停止並扭轉當前生物多樣性的損失,作出目標貢獻。」

學員專注聆聽莫秘書長分享自然損失壓力為企業帶來的財務風險之關聯。
他進一步強調,企業回應相關利害關係人所關注的自然議題,可以透過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科學基礎自然目標(SBTN)、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等揭露指引與指南,除了提供利害關係人的期待,也蘊含著企業邁向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途徑策略。莫冬立舉例,發展 ACT-D 企業上位行動架構,就像企業通往自然正向的旅程,藉由評估(Assess)、承諾(Commit)、轉型(Transorm)與揭露(Disclose)之四大步驟於不斷反覆運作下,逐步確認企業自身的自然行動優先順序與對生態系統的主要影響依賴,助益企業在自然資本風險策略中,加速自然正向轉型與創造長期經營價值。他認為,雖然 TNFD、SBTN 等是當今新興自然相關揭露議題,然企業領先者已著手把自然正向轉型納入自身之自然相關風險決策流程中,同時積極投資「糧食、土地和海洋使用」、「基礎設施和建築環境」和「能源和採礦」之三大社會經濟體系的自然行動上。而這將是企業邁向永續自然資本的重要關鍵行動,也是減緩地球生物多樣性消失的機會。

此次推廣課程活動由中山大學碳權中心主辦,旨在強化產官學界對自然資本與循環經濟的認識,推動中小企業和產業之永續經營發展與綠色轉型的實踐。
碳權中心表示,未來將持續舉辦類似 活動 ,協助中小企業和產業掌握環境趨勢,邁向淨零與永續未來。
相關活動請見中山大學碳權中心網頁 最新消息 。
🔗文章來源: 中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