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紀要|王右仁教授:南韓 K-ETS 總量管制市場制度初探



2025 年臺灣碳費制度正式上路,為因應各產業的減碳需求,環境部積極規劃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TW ETS),而他國 ETS 實際案例與經驗,也許可作借鏡與參考。2025 年 4 月 30 日,臺灣碳權交易所、臺灣證券交易所,委託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聯合舉辦「2025 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國際制度比較研討會」,由產官學研界代表擔任主講,為近 200 位與會者說明 ETS 的設計概念與國際趨勢。

2025 年 4 月 30 日,臺灣碳權交易所、臺灣證券交易所,委託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舉辦「2025 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國際制度比較研討會」,邀集產官學研代表出席交流,共同探討國際制度的優勢與挑戰,共近 200 名業界代表參與。
 

研討會的第二環節,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劉哲良主任、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連振安資深工程師,以及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王右仁組長,接續介紹歐盟、日本與韓國的 ETS 案例。


王右仁教授 K-ETS 演講

 

總觀全球總量管制的市場規模,第一大是歐盟 ETS,第二大是美國加州和加拿大魁北克的聯合市場,第三大就是韓國。王右仁教授認為:「韓國和臺灣的產業結構,同樣面臨各種的環境壓力、貿易競爭,他們訂出來的制度其實對臺灣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K-ETS 制度簡介與歷史發展

在歐盟實施 ETS 的十年後,韓國於 2015 年就啟動了碳交易市場,並分成三個階段實施:
 

  • 第一計畫期(2015-2017):制度建立與試行
  • 第二計畫期(2018-2020):擴大涵蓋範圍、加強減碳壓力
  • 第三計畫期(2021-2025):與 2050 淨零目標接軌
     

王右任教授透過本次演講,帶領與會者回顧韓國實施總量管制這十年,探究其減碳效果有限之原因,也許可以從 K-ETS 的運作機制看出端倪。
 

 

K-ETS 運作機制與核配方式

K-ETS 涵蓋六種《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溫室氣體,參與門檻是年排放量超過 12.5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企業,或年排放量超過 2.5 萬噸的單一設施,行業包括電力、鋼鐵、石化、水泥、化工、建築、廢棄物處理和交通運輸。第一階段時,參與的企業數量約 525 家,到了第三階段成長至 804 家,其排放涵蓋率高達 89%(目前臺灣碳費涵蓋率約 54%),且由韓國交易所(Korea Exchange,KRX)作主要管理的交易機構。
 

其制度核配額原則,在第一計畫期給予 100% 免費核配,主要採取企業過去的排放量基準分配,即祖父法(grandfathering)。採取祖父法的分配方式雖較易執行,但缺點在於較不符合污染者付費原則,且業者將缺乏提前減排的動力,因為提前減排會使其基準點降低,使後續減排的標準變嚴格。
 

第二計畫期給予 97% 免費核配額、3% 透過拍賣取得,同時擴大「排放效率基準分配」的標竿法(benchmarking)適用範圍,意即根據產業平均排放效率設定基準點,有助於鼓勵技術創新和效率提升,不過執行上因牽涉各部門需有詳細的數據依據而較複雜。第三計畫期的減碳壓力逐漸提升,最多給予 90% 免費配額,其餘至少 10% 要從拍賣取得,且標竿法的比例也提升到 60%。
 

 

EITE 產業與非 EITE 產業

韓國總量管制制度中,特別針對 EITE 產業提供保護。EITE 產業(energy intensive and trade exposed)是高能源密度且高國際貿易暴險的行業,包含鋼鐵、石化、水泥、石油、煉製、紙漿、電力供應、國內航空等行業。除了從環境面考量產業的高碳洩漏風險特質,更考量經濟面的貿易競爭性,透過「生產成本 X 貿易曝險度 ≽ 0.2%」的計算方式定義,且產業名單會隨著產業結構和國際競爭情勢調整,且由韓國環境部定期進行檢討。K-ETS 制度設計提供受保護的 EITE 產業 100% 免費配額,,並主要採取祖父法的核配方式,因此產業只要排放量沒有超過過去水平,就不須要再去額外購買核配額。
 

非 EITE 產業,則是低至中等碳洩漏風險的行業,包含:一般建築業、一般廢棄物處理業、部分運輸業等行業。在第三計畫期中,針對非 EITE 產業與其他一般製造業、服務業,以混合採用祖父法與標竿法進行核配額分配,提供 90% 或更低的免費配額。
 

這個名單會隨著產業結構和國際競爭情勢調整。王右仁表示:「韓國引入 trade expose,考慮貿易的競爭性、環境和經濟的平衡,我覺得這個概念也許值得我們參考。」此外,韓國也納入自我流通機制,得以將未使用的配額留到下一期(banking)、預支未來年度 10% 的配額(borrowing),以及使用 2010 年起發行的碳權作碳抵消機制(offset)。
 

 

K-ETS 碳價與交易量

碳市場價格與其交易流通量有很大的關聯。韓國的碳價從一開始 10 美元,到 2020 年漲到平均 30 美元的高峰,後來受到多重影響快速跌落,導致政府不得不出手設置底價及市場穩定儲備(MSR)機制,才在 2023 年勉強維持在 5、6 美元,至今尚未見起色。K-ETS 初期年交易量占總核配額 0.1%,至現階段也僅成長至 2.75%,王右任教授解釋:「交易有流通,表示你有市場需求,意即你有受到某種程度的減碳壓力」,當免費核配發放浮濫,業者不須去購買額度、更無減碳壓力,制度所形成的減碳成效自然有限。相比歐盟 ETS 交易量,初期從占總核配額 1.5% 成長至現階段 11.2%,有明顯落差,亦顯現於歐盟較成功的減碳成效。
 

 

K-ETS 制度挑戰和改進措施

王右仁教授總結時指出 K-ETS 的制度挑戰及其改進的可能,以作為臺灣制度設計之參考。K-ETS 制度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配額過度分配、免費比例過高,且跨部門基準線的應用標準不一致,導致市場供過於求、碳價低迷,企業減排動力降低。在政府的過度干預、太頻繁調整之下,損害市場可信度、價格信號弱化,造成企業難以做長期減排決策。
 

市場流通性不足的部分,可藉由引入做市商(market maker),允許金融機構參與制度來改進現況,再透過逐漸擴大標竿法的適用範圍、提高分配的透明度來改善配額分配爭議,並設立碳洩漏評估機制、強化查證要求,改善 MRV 體系不完善的問題。
 

最後王右仁教授建議,臺灣在 ETS 初期就應設立比較合理的核配額總量,並可提早規劃多元的市場參與機制、擴大交易主體。為確保機制穩定度,可建立價格上下限和儲備機制,以及多方的協商平臺來增加政策透明度,以避免產業抵制與溝通不足。

 

王右仁教授 K-ETS 演講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