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如何做 ESG?台經院康廷嶽分享企業自評工具

台灣經濟研究院康廷嶽博士以「中小企業如何做 ESG?」為題,解析政策走向與實務策略。
隨著國內氣候法治帶動企業永續發展行動相關政策,減碳、永續、與ESG已然成為當前企業熱議課題。然,有別於受金管會政策規範的上市櫃公司,國內中小企業可選擇是否進一步落實ESG,而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調查分析,國內中小企業高達九成尚未採取實際行動。中小企業為臺灣經濟發展重要主體,為關注與協助其推動 ESG,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舉辦推廣講座,邀請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八所副所長暨 ESG 永續發展中心總監康廷嶽博士,以「中小企業如何做 ESG?從評估到落實的一段路」為題進行分享。

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蔡宏政於活動開場致詞,強調ESG內化對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性。
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蔡宏政主任於開場致詞時表示,ESG 的本質在於企業在追求獲利的同時,須兼顧社會及環境成本。然而當企業將社會成本、環境成本及外部成本內化至營運模式時,雖然會增加營運成本,但若不執行 ESG,企業可能面臨國際供應鏈的要求,甚至影響企業取得永續金融的機會。
康副所長開頭指出,政府在 ESG 政策推動上已有重大進展。從早期的12項關鍵戰略軌道,到今年3月公布的新政策,最大的變革在於開始整合六大部會的資源與職能。雖然過去在討論碳排放等議題時曾出現諸多誤會,但現在各界已有相當共識,開始積極回應淨零目標並提升企業競爭力。政府推動的重點包括綠能發展,以及數位與淨零的雙軸轉型策略,其中特別強調「公平轉型」與「公正轉型」,希望能照顧到較為弱勢的企業及個人。這些政策創新都包含在最新的總體檢探行動計畫中,提供了豐富的相關資源供各界參考運用。
為協助企業掌握ESG發展現況,台經院開發「TEST」(TIER ESG Self-assessment Tool)自評工具,參考富時羅素(FTSE Russell) 的ESG模型,輔以明晟指數(MSCI)、道瓊永續指數(DJSI)常見指標,幫助企業了解自身ESG發展階段並找出改善方向。台經院推出創新工具,協助企業理解並實踐ESG評估架構。該工具基於富時羅素(FTSE Russell)的14項主題模型設計,涵蓋環境和社會面向的相關評估題組。此評估工具的一大特色是能夠協助企業進行產業比較定位,讓企業清楚了解自身在永續發展領域的表現水平,系統能顯示企業目前的ESG發展階段,提供綜合性評估結果及各項指標分數。

現場與會企業代表踴躍提問,關注永續轉型中的實務挑戰與應對策略。
根據台經院的調查發現,企業規模與 ESG 評分呈正相關,規模越大表現越佳。產業方面,需符合國際標準的食品製造業普遍評分較高,而傳統產業如家具、電力、皮革業則相對較低。其中,有出口業務之企業,ESG 評分明顯高於無出口企業。企業只要涉足出口業務,不論出口比例高低,都會更積極投入 ESG 發展,反映出國際貿易是帶動企業重視永續發展的原因之一。
針對實務推動方向,康副所長建議企業:「對於中小企業推動 ESG,首要步驟是釐清目的,特別是因應供應鏈要求或法規標準等迫切需求。」過去企業多基於使命感或二代接班等自發性推動,但現今許多中小企業已面臨強制性要求。建議企業應先符合基本法規和供應鏈要求,進行ISO認證、碳盤查等基礎工作,並善用政府資源和補助計畫。對於尚未開始的企業,可以參考大企業作法,或配合金融機構的永續借貸要求,逐步建立相關資訊。
在演講總結時,康副所長強調:「ESG雖複雜,最終仍應該回到『以終為始』,以永續發展為主,而非僅追求分數或指標;面對ESG議題,我們希望協助企業找到合適的管道和資源。透過共同合作的方式來推動ESG,最重要的是要勇於踏出第一步開始行動。」鼓勵企業及早投入永續轉型。

此次推廣課程活動由國立中山大學碳權中心主辦,旨在強化企業對永續議題的認知與實務能力,協助企業掌握永續轉型關鍵,建立具體可行的永續發展策略。相關活動請見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網頁最新消息。